初春的石家庄,风还带着一丝凉意,像是冬日的余韵在轻轻呢喃,但我的心却热得像刚煮好的热茶,暖意从心底蔓延开来,驱散了阵阵微寒。作为一名47岁的小学语文老师,我怀揣着对教育的热爱与对未来的期待,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去参加河北省“国培计划(2024)”中西部骨干教师数字化应用能力提升培训。一路上,窗外的风景飞速掠过,而我脑子里却蹦出很多问题:我会是班里年纪最大的吗?数字化教学到底有多“高大上”?AI会不会有一天把我“炒鱿鱼”?这些念头像春天的嫩芽,一点点冒出来,带着期待,也带着一丝忐忑。
到了培训班,我紧绷的神经终于松了下来——原来比我年长或同龄的老师还有不少呢!班主任张老师笑着告诉我,这次培训特别注重“经验+技术”的双重筛选,老教师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是数字化教学不可或缺的“压舱石”。这番话像一缕春风,吹散了我心中的疑虑,让我瞬间有了底气:原来我这条“老腿”还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不过,我也意识到,光靠经验这条“老腿”是不够的,数字化技术这条“新腿”也得赶紧练起来。毕竟,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稳、走得远。就像春天的树,既要有深扎土壤的根,也要有向阳伸展的枝,才能茁壮成长,迎接未来的风雨与阳光。
培训的序幕一拉开,我便被各种新名词、新技术“轰炸”得头晕眼花。DeepSeek、豆包、文小言、KIMI、天工、可灵……这些工具的名字听起来像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精灵,仿佛从未来世界跳出来,带着满满的科技感。然而,它们背后的技术却让我这个“老教师”有些招架不住,我仿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森林,四周新奇却令人眼花缭乱。
不过,我很快调整了心态。学习不就是一场“头脑风暴”吗?有人说,学习的动力来自“多巴胺”,那种短暂的兴奋感,但我更相信“内啡肽”,那种持久的满足感。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主学习的重要性,而这次培训让我重新找回了学习的乐趣。它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也让我明白: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场需要耐心与坚持的持久战。
培训的七天里,我像一块海绵,贪婪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白天,我认真聆听专家们的讲座,从“精品课的编辑与制作”到“教学模式创新课堂案例”,从“数字化教学工具与资源的选择”到“数字化教学设计的交互式课堂融合”,每一场讲座都像一场春雨,滋润着我心中的教育田野。晚上,我则坐在书桌前,整理笔记,写下收获与体会。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字迹,记录着我对数字化教学的思考与感悟。记得有一天晚上,我为了弄明白怎么样去使用DeepSeek生成打磨课的教学资源时,反复尝试了十几次,直到深夜才终于掌握了其中的技巧。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成就感,仿佛回到了年轻时第一次站上讲台的那种激动与喜悦。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自我突破与成长的过程。每一次的努力,每一次的坚持,都像一颗颗种子,埋在我心中,等待着在未来开出绚烂的花朵。
培训结束后,我像是怀揣着一颗闪闪发光的宝石,迫不及待地把学到的技术用在了课堂上。这条数字化教学的路,充满了惊喜与挑战,既有“翻车”的尴尬,也有成功的喜悦。有一次,我尝试在课堂上与学生共同使用AI技术,设计一堂关于“古诗词创作”的互动课。我让学生们输入自己最喜欢的关键词,比如“春风”“明月”“流水”,然后由AI生成一首诗。结果,AI生成的诗词虽然押韵,但内容却让人啼笑皆非。一位学生输入“春风”,AI却生成了一句“春风十里不如你,不如我们去吃火锅”。全班哄堂大笑,课堂瞬间变成了“段子大会”。虽然教学目标没达成,但学生们却对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要求再试一次。于是,我调整了AI的指令,加入了“古风”“意境”等关键词,最终生成了一首优美的《春江花月夜》仿写诗。学生们惊叹不已,纷纷拿起笔,尝试自己创作。那一刻,我感受到了AI技术与传统课堂碰撞出的火花。
在培训提升的基础上,我重新打磨了《飞向蓝天的恐龙》这一课。我决定用数字化信息技术为学生们打造一堂充满想象与探索的语文课。首先,使用DeepSeek生成了几张恐龙演化为鸟类的动态图片;又用天工生成了一段背景音乐,旋律从低沉厚重逐渐变得轻快悠扬,仿佛在诉说着恐龙从陆地走向蓝天的故事。接着,设计了一个“恐龙变身小游戏”,学生们能够最终靠平板电脑选不一样的恐龙种类,AI会根据他们的选择生成对应的演化过程,并配上有趣的解说。例如,选择“霸王龙”的学生会发现,这种恐龙虽然凶猛,但并没有演化成鸟类;而选择“始祖鸟”的学生则会看到,这种恐龙是如何一步步长出羽毛,最终飞向蓝天的。课堂上,当我展示这些数字化备课的成果时,学生们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动态图片和背景音乐让他们仿佛置身于远古时代,亲眼见证了恐龙演化的奇迹。互动游戏更是点燃了他们的热情,大家争先恐后地参与,课堂气氛热烈而有序。一位学生兴奋地说:“老师,原来恐龙真的可以飞起来!我感觉自己像在拍科幻电影!”课后,我让学生们用AI工具创作一篇关于“恐龙飞天”的小故事。有的学生写出了恐龙如何在天空中翱翔,有的学生则想象了恐龙与鸟类对话的场景。这些充满创意的作品,让我看到了数字化教学带来的无限可能。
这些“翻车”与成功的瞬间,让我深刻体会到,AI技术并不是万能的,但它却能为课堂带来无限的可能性。重点是,教师怎么样引导学生与AI互动,如何在“翻车”中找到学习的契机,在成功中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数字化教学的路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只有不断的探索与成长。而我,正与学生们一起,在这条路上携手前行,迎接每一个未知的挑战与惊喜。
这次国培学习,像一场春雨,滋润了我心中的教育田野,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自主学习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未来的教育之路,既需要经验的积淀,也需要技术的赋能,正如春天的树,既要有深扎土壤的根,也要有向阳伸展的枝。
持续学习数字化技术:把AI工具玩得更溜,让课堂更有趣、更高效。就像一位园丁,不仅要熟悉传统的种植方法,还要学会使用现代化的工具,让每一朵花都能在科技的滋养下绽放光彩。
探索翻转课堂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搬运工”,而是学习的“引路人”,带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发现、成长。
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用数字化技术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做学习方案。就像一位裁缝,为每一件衣服量身剪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符合自己的学习节奏与方式。
传递情感与价值导向:在数字化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让课堂不仅有“科技感”,更有“人情味”。AI可以是我们的助手,但教育的温度与情怀,永远来自教师的用心与关爱。
未来的课堂,将是科技与人文的交响曲,是经验与创新的协奏曲。而“内啡肽”在血液中流淌,就像给大脑装上了一台永动机,学习不再是任务,而是一种“停不下来”的快乐。而我,愿在这条路上,与学生们一起,用“内啡肽”的持久动力,让学生在数字化教学的海洋里“冲浪”,让教学因为AI的加入变得更香,迎接每一个挑战,拥抱每一个可能。(邯郸市丛台区曙光小学 裴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