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详情
2025年,卫星通信领域迎来关键政策窗口期。9月29日,工业与信息化部依据《关于优化业务准入促进卫星通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有关部署,正式向中国移动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这是继9月8日中国联通获该许可之后,运营商在卫星通信领域的又一关键进展。中国电信此前已具备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
三大运营商凭借基础电信业务优势顺利拿到卫星通信规模化运营 “入场卷”。这一政策红利不仅打破了此前卫星业务准入壁垒,更推动行业从 “补充通信”向“主力支撑” 加速转型,为万亿级市场空间奠定基础。
长久以来,中国电信是三家运营商中唯一拥有卫星资源的运营商,随着中国联通和中国移动获得卫星运营牌照,三家运营商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加剧。
中国电信在卫星通信领域的探索早已有之。早在2020年1月,中国电信的天通卫星业务就已正式商用。依托我国自主建设的首个卫星移动通信系统,用户只需使用天通卫星手机或终端,在卫星服务区内就可以享受话音、短信、数据通信及位置服务。目前,天通卫星已经覆盖中国内地、港澳台地区及东南亚等地,为用户更好的提供全天候、全天时、稳定可靠的移动通信服务。
不仅如此,中国电信还在2023年9月对外启动了“手机直连卫星业务”,成为全世界首个实现消费类手机直连卫星双向语音通话和短信收发的运营商。这一创新服务的推出,使得中国电信移动号卡用户只需开通手机直连卫星功能或订购卫星通信包,即可在没有地面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的地方,如森林、沙漠、海洋、高山等,享受语音和短信服务。
中国电信通过全资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卫星通信有限公司实现专业化运营卫星业务。中国电信集团卫星通信有限公司是中国电信卫星通信业务的资源中心、产品集成中心和专业支撑中心。其前身是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的基础电信业务部分。2009年4月,在中国电信业第三次重组中,中国卫通主体并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基础电信业务剥离并入中国电信,并成立中国电信集团卫星通信有限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卫星通信有限公司拥有工信部授权的1349码号,经营卫星移动通信业务,同时还提供卫星国际专线、甚小口径终端(VSAT)通信、卫星宽带接入、卫星通信系统集成、北斗定位通信、航空机载卫星通信等服务。
2024年12月,中国电信为进一步整合卫星信息通信领域资源,深化研发技术与应用创新,成立了天通卫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新企业成立后,中国电信卫星公司和卫星应用技术研究院的相关资产负债将无偿划转至天通卫星公司,并适时注销原有的中国电信卫星公司,以此来优化资源配置,提升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天通卫星是中国电信运营的我国自研卫星系统,天通卫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的命名与天通卫星品牌有较强相关性。新公司的成立可以看作是中国电信对于天通卫星业务与品牌的一次重整,有利于突出天通卫星品牌,彰显中国电信独有的天通卫星资源和能力,在卫星通信尤其是 “手机直连卫星” 市场占据有利位置。
中国电信以全资卫星公司为核心,形成 “资源管理 - 产品集成 - 运维保障” 全链条能力,管理中宇卫星等关联企业,专业化程度最高。这种模式使其在用户运营上具备显著优势,2023年首发手机直连卫星服务后,两年内用户规模突破300万户,终端出货量超2300万台。
中国移动采用“集团统筹+技术验证”模式推进卫星业务,暂未设立独立专业运营公司,但通过发射两颗试验星完成地面芯片在低轨星座的应用测试。
其核心战略是 “天地一体、多轨协同”,计划将地面50亿户最终用户资源逐步导入卫星服务体系,重点覆盖偏远地区、海洋航运及航空互联场景。在 PT展期间披露的规划显示,中国移动正联合芯片企业研发低成本终端,目标是降低卫星通信使用门槛。
中国移动较早进行有关技术研究。2017年,中国移动启动北斗产业推进与技术方案研究,创新提出北斗三号短报文互通方案。 标准体系构建方面,2020年,牵头构建ITU全球首个 “固定、移动、卫星融合” 标准,牵头在 CCSA 通过业界首个 NTN 卫星接入网设备技术要求等9个天地一体领域立项。技术试验验证方面,2021年12月,搭载中国移动研究院自研的 5G-Advanced 核心网实验单元的宝酝号小卫星发射入轨;2022年8 月,发布全球首个运营商5G IoT NTN终端直连卫星外场验证;2023年5月,完成国内首款 5G NTN 手机终端直连卫星实验室验证。2024年2月,成功发射“中国移动01星”与“星核验证星”;2024年7月,成立星地融合技术探讨研究所,全面开展卫星通信技术攻关。
中国联通通过专业公司联通航美网络有限公司运营。中国联通的卫星业务布局呈现出多元化特点。2025年9月8日,工信部向中国联通颁发卫星移动通信业务经营许可,9月9日中国联通营业厅便正式上线了“联通卫星” 业务。目前该业务已在天津、山西、安徽等8个省开放,用户每月支付10 元,即可在无地面信号时通过卫星拨打2分钟电话和发送短信。
中国联通加速低轨卫星布局。2025年8月下旬,联通星系01-04星四颗低轨卫星成功发射入轨。其中,联通星系01-03 星为低轨物联通信卫星,联通星系04星为具备先进窄带物联通信能力的低轨卫星,也是国内首颗具备 3GPP窄带物联通信能力的低轨卫星。它采用多项核心技术,具备低功耗终端直连、动态波束调度与复杂电磁环境自适应能力,为低轨卫星物联网应用奠定了基础。
中国联通很早就开始做NR NTN相关研究,并率先完成了在轨技术试验。2023年9月,中国联通研究院完成了NR NTN低轨卫星实验室业务验证,成功完成端到端卫星语音通话、卫星可视电线月,中国联通携手产业链共同完成了运营商主导的首个NR NTN终端直连低轨卫星在轨试验,上行峰值速率3.6Mbps,下行峰值速率11Mbps。
产业链合作方面,中国联通计划基于联通星系04星与时空道宇等产业链相关单位合作开展技术体制验证以及多元应用场景测试,推动卫星物联网在工业、农业、交通、能源等各行业的融合创新应用,加强与工业互联网、车联网、低空智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交叉融合。
中国电信专注高轨卫星商业化,率先实现 “不换卡、不换号” 直连技术,联合华为、小米等7大品牌推出30款终端,覆盖旗舰到中端价格带,破解终端普及难题。2025年7月单月卫星通线万分钟,技术成熟度领先。
中国移动通过构建“高轨 + 低轨 + 北斗”三元架构,完成手机直连高轨卫星语音通话实验室验证,通过“中国移动01星”开展5G-A NTN再生技术在轨测试,技术布局最具前瞻性。当前聚焦北斗短信服务,待语音业务商用。
中国联通融合低轨卫星与5G 700MHz网络,推出一体化应急基站,在 “三断”场景下实现5千米至11千米覆盖,同时探索无人机数据回传等低空经济应用,场景适配性较强。
资费策略上,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都推出10元/月基础套餐(含2分钟通线元/分钟计费;中国电信额外提供多档位套餐选择,中国联通明确短信5元/条的收费标准。中国移动暂未公布语音资费,北斗短信服务已落地。
市场渗透方面,中国电信实现 “消费级 + 行业级 + 国际化” 全覆盖,雅安“卫星 + 文旅”项目发展用户超5000户,老挝业务落地标志出海突破;中国联通聚焦应急与海事市场,8省试点用户快速起量;中国移动依托北斗短信积累近50万用户,牌照落地后将加速语音服务商用。
总体来看,中国电信的先发优势显著。中国电信成立天通卫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有助于巩固扩大其在卫星信息通信领域的先发优势,确保在该领域的领头羊。天通卫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设在深圳,深圳及周边地区拥有雄厚的电子科技类产品制造业产业链,中国电信的卫星终端合作伙伴大多在深圳或者广东省内其它地市,如荣耀、华为等手机制造商,云天智能、星联天通等天通卫星电话制造商。天通卫星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设立于此,便于与合作伙伴近距离交流,推动技术创新,加速卫星通信技术的研发和应用。
尽管三大运营商凭借政策红利与资源优势加速布局卫星通信市场,但行业仍面临从技术适配到商业化落地的多重瓶颈,规模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压力显著。
用户规模与活跃度双低,商业化陷入“小众圈层”。卫星通信尚未突破“补充通信”的定位局限,用户基数与市场渗透率远低于地面移动通信。从行业数据看,2025年初全球移动通信用户已达57亿户,而卫星通信用户仅处于1000万量级,即便在先发优势显著的中国市场,中国电信两年内积累的300万用户、中国移动依托北斗短信沉淀的近50万用户,相较于三家运营商合计超16亿的移动用户总量,占比仍微乎其微。更突出的问题就在于活跃度不足,华为终端多个方面数据显示,支持卫星功能的手机累计销量超4000万台,但日均使用率仅占总量的0.1%,多数设备的卫星功能沦为“偶尔应急的摆设”。
这一困境源于需求场景的局限性:我国地面5G/4G网络已实现广域覆盖,卫星通信的核心价值集中在森林、沙漠、海洋等特殊场景,难以进入大众日常通信刚需领域。同时,高轨卫星有限的带宽限制了应用拓展,当前服务多停留在语音、短信等基础功能,无法支撑视频通话、短视频等主流消费场景,进一步抑制了用户的使用意愿与付费动力。
终端与资费门槛偏高,规模经济难以形成。终端成本高与资费昂贵构成了用户渗透的双重阻碍,使卫星通信仍未摆脱1G时代“大哥大”的商业困境。终端层面,技术体制的“各自为战”推高了全产业链成本:窄带领域有天通一号、铱星等多个系统,宽带领域涵盖十余种方案,不同体制互不兼容,终端厂商每适配一个星系就需额外增加芯片、射频链路等硬件投入,最终将成本转嫁至消费者。尽管中国电信已联合主流品牌推出30款终端,但支持卫星功能的机型多集中于中高端价位,低价机型供给不足,限制了大众市场的普及。
技术路径与标准割裂,产业链协同效率不足。三大运营商基于自身资源选择差异化技术路径,虽形成竞争活力,但也加剧了行业标准的碎片化问题,制约了产业链的协同发展。中国电信专注高轨卫星商业化,中国移动布局“高轨+低轨+北斗”三元架构,中国联通聚焦低轨与地面网络融合,不同路径下的终端设备、芯片模组、网络协议难以兼容,既增加了终端厂商的适配成本,也给用户跨平台使用带来不便。
核心技术环节仍存在短板。星载相控阵天线万元,但相较于地面通信设施仍处于高位;手机直连卫星的主流路径均有缺陷,或受限于卫星成本,或受限于带宽能力,尚未形成兼顾成本与体验的最优方案。此外,芯片、模组等上游环节的国产化替代虽在推进,但部分核心元器件仍依赖进口,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大运营商拿到“入场卷”,标志着我国卫星通信从航天专属领域走向市场化运营新阶段。尽管成本、资源、终端等挑战仍需突破,但在政策优化与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下,卫星通信将逐步从“应急补充”升级为“空天地一体化核心组成”。
未来三年,随着星座建设加速与生态完善,我国有望在全球卫星互联网竞争中占据核心地位,为数字化的经济发展提供全域连接支撑。